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水族始祖共工——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开拓者(二)
发布时间:2018-8-22 15:32:31


共工在颛顼和帝喾高辛时期曾任“水正”和“步十日四时”,“霸九州”(《礼记·祭法》),“平九土"并负责治理南方的朝廷天文历法大师和水利大臣。共工的父亲重黎和叔父吴回,在颛顼和帝喾高辛时期,亦曾相继担任“能光融天下"“主祀星宿大火”的朝廷历法大臣“火正",并被帝喾命为“祝融”(见《楚帛书·乙编》和《史记·楚世家》)。共工的子裔陆终(水语称陆铎)、昆吾、彭祖、后土、信和夸父也都“降处江水,世居南方”,是太阳神家族中从事治水、观测天象和 稻作农耕的重要成员。是一个有着光辉历史业绩的显赫家族。
在颛顼和帝喾高辛时期,最初共工及其家族成员,只不过是一支“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山海经·海内经》)的治水和稻作农耕集团。所谓“江水”主要是指长江水系在湖南境内的沅水与资水及其支流辰水、渠水和洛水等。后来才扩大到湘水等流域。到共工担任朝廷“水正”之后,他们的治水和稻作范围就由南向北发展到了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荆楚江淮地区。正如水族史诗《鲤鱼歌》所说“咱鲤鱼本住长江,”只因“庚午年(即公元4371年庚午)水府打仗……一家人”才“逃往四方”,最后在“都柳江安下家乡”。今天三都、荔波的水族农事谚语:“太阳打伞长江水,月亮打伞草木枯。”“夏至昼暖夜来寒,虽是江湖也防旱。”就是最好的印证。三都、荔波地属珠江水系,而水族“文化行囊”中装的却是千百年前长江水系和洞庭水乡的“文化因子”。再从今天水族同胞的生活习俗:“夹江傍水而居”,“种稻似湖湘”(《宋史·蛮夷传》);好糯食、喜酸汤、嗜鱼虾、爱饮酒,善养鱼……水族妇女把水的波纹当作花边绣在自己心爱的衣裙上,并在围腰上系上两根飘带象征着鱼群在水中跳跃和展翅腾飞。水族湛青色的传统服饰和百褶裙既象征着湛蓝的湖水和水面的波纹;也象征着绿色的田野和随风翻滚的稻浪。而脚下穿的尖头勾鼻船形鞋则象征着当年水乡的舟楫。这些无不说明:水族是一支最早生活在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水乡并以稻饭鱼羹为生的民族。陈久金等人在其《贵州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一书中也说:今天的贵州水族是古代“沅水蛮”的“直接”“后裔”。水族族源在黔中,在南楚,在湖湘。它是一支由南向北逐渐发展壮大的民族。到公元前4371年即帝喾高辛五十七年“庚午”,共工与帝喾高辛争帝以前,水族已发展壮大成一个据有荆楚江淮,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其基本阵地为湘中北的长沙、益阳、常德等滨湖区,是一个“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即可以“乘势以隘制天下”(《管子·揆度》),能与帝喾高辛抗衡的部族集团。这时的共工不仅拥有可以载兵进行水上攻击的船只,而且还拥有“铁锸”等坚兵利器(《韩非子·五蠹》:“共工之战,铁锸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因此而引起了帝喾高辛统治集团的猜疑和不安。于是高辛便以共工治水不力造成“水患”为借口,命令重黎去进行责伐。重黎毕竟是共工之父,责伐自然不会卖力。于是高辛又以责伐不力为借口,于“庚寅日”诛杀了重黎(以上见《史记·楚世家》)。
重黎之死成了战争的导火线。共工将重黎埋葬于“衡山之阳(南)。”(《路史.前记八》《鸿史·帝王统纪》)《水经注·湘水》云:“(南岳山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汉代张衡《思玄赋》、唐代李善《文选注》、《大正新修大藏经》和《南岳总胜集·祝融峰》等均有类似记载)之后,他就发动了“与高辛氏争而为王”(《国语·周语》),一决雌雄的战争。《列子·汤问》、《淮南子.原道》等曰:“共工与颛顼(应为帝喾)争为帝”,“振滔洪水,以搏空桑”,最后“怒触不周之山……”而亡。《史记·三皇补纪》亦曰:“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夜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在这场殊死的复仇战争中,共工战败身亡后,他的部族和子裔才先后从荆楚江淮的北部地区撤回南楚和黔中及其五溪地区。从水族芦笙舞的舞裙十六根飘带所显示的徽章性标志和《韦氏宗志部》所载文字证实,今天的水族是由“湖南省六房游十六水”即16个部落组成的联盟。而“睢柳”、“睢米”、“睢干”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支系。“睢柳”是水族群体中的陆姓一支;“睢米”是其芈姓一支;“睢干”是其韩姓一支(柳与陆,米与芈,干与韩均为一声之转)。他们即是共工之后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参胡”和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大戴礼·帝系》)。今天流传在三都民间的《水族迁徙歌》:“古我祖住在睢水旁,古祖父住在洛河边。洪水急,才邀约逃难。到处找,哪里能生存?去广东也做不成吃,到广西也积不了钱。弟背棉随清水而下;哥累多逆红水而上。到贵州砍山间荆棘,种小米,才得活了命。”和“古父老住在西雅,发洪水四处散开……”。这《迁徙歌》里所说的“睢水”就是怀化洪江高庙一带的辰水;“洛水”就是会同境内的洛河;“西雅”就是“睢雅”即“水涯”(水边)的意思。它同发源于陕西冢岭山,流经洛阳偃师,最后至巩义注入黄河的“洛水”或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的人工河,后已荡然无存的“睢水”毫无关系(发源于陝西冡岭山的洛水和魏国开凿的人工河“睢水”则是共工的后裔迁徙到中原地区之后,才以“今居即祖居”而命名的)。韦章炳先生在其《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一书中已明确指出:“‘睢’是‘水’的华夏古音。” “水书先生诵读五行(金木水火土)时,常念‘水’字为‘睢’。这与今天水族人称水为‘能’大不相同。原因在于水书先生念诵水书五行时用的是世代相传的‘华夏古音’,如念‘山’(shan)为‘散’(san);念‘虎’(hu)为‘夫’(fu);念‘天’(tian)为‘听’(tin)等。也就是说水族自古以来就以‘水’为族称。”《国语.周语》载曰:“共工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因此以“水”为族称则是理所当然的事。韦章炳先生还说:“水族古语称水为‘睢’,水书中多次出现‘大水贪狼,小水廉贞’……水书先生读到‘大水’、‘小水’时念为‘打睢’‘消睢’。”韦章炳为“睢雅”即“水涯”(水边),“睢”就是“水”提供了铁证。此外,阎朝科先生也说:高庙前面的“辰水”,高庙人念作“睢水”。他说:“高庙人至今对‘辰’字与‘神、辰、睢、成、陈’五字发音不分,都是读sen”,“辰州就是神州。”并说“长沙子弹库王家祖山楚墓《帛书.乙编》:‘曰故(古)因熊包戏(伏羲),出自币(震),居于睢口……’即伏羲女娲所居之‘睢口’,就是高庙前面的 ‘辰水’。”(《连山神农炎帝故里九铁证》)〔2〕
水族的老祖共工及其家族成员最初生活在会同、洪江一带,还可以从前年在贵州荔波民间征集到的水书《连山易》得到印证,水书《连山易》源出于湖南会同县连山乡。“水书《连山易》封面上的地图”,“就是(距今六千多年前)会同连山的真实地形图,是中国最原始的地图〔3〕。这部《连山易》,不仅说明水族始祖共工六千余年前“步十日四时”所创制的“十日历”(即天干记日法),正是炎帝神农“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画八卦,以正二十四节气”和“正四时之制”,“分八节,以始农功”所创天元甲子历的衣钵传承(《周易.系辞》、《尸子》、《晋书·律历志》);同时也有力说明水族的族源确为炎帝神农故里,即今之怀化会同和洪江。水族《迁徙歌》中所说的“洛河”和“睢水”就是会同的“洛水”和洪江的“辰水”。水族先民不仅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炎帝神农历法,而且还创造了与炎帝神农八卦及其文字一脉相承的水书(即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