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经济联络
生态旅游拓荒牛——记我市原生态旅游开创人刘兴国
发布时间:2018-8-20 9:14:13

刘兴国,1948年出生在辉县市西北深山区沙窑乡的郭亮村,1968年,高中毕业,到公社中学任教。1976年大学毕业,在市农机局工作。1981年8月,县委组织部调刘兴国到沙窑公社任管委会副主任。1983年12月,沙窑公社改为沙窑乡,刘兴国被选沙窑乡首任乡长。
  刘兴国生在深山,长在深山,艰难的生活终年煎熬。孩时学生节假日都要到生产队劳作。由于体弱,干农活十分吃力。挑一担重八、九十斤的猪牛粪,远时要挑到2公里以外的地块,就这样干好一天的活儿也只是5、6分钱的收获。一日三餐玉米稀粥淡野菜,也就很知足了。这样的生活状况,作为一个乡长,怎样能让群众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也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东风,给这位刚上任的乡长鼓足了开拓的勇气,不安于宿命,决意挑战贫困,让沙窑乡深山群众早日富起来。靠山吃山,站在科学发展观这个平台上超前意识构思出利用本乡自然山水开发生态旅游,唤醒沉睡的绿色资产,让山里人从绿色中活起来,富起来。当这种思路成为乡党委旅游吹风会的主题时,一下子炸了锅,什么“洋名词”、“臭老九古怪点”“不抓二胎抓生态”等议论传遍全乡。在一片怀疑和嘲笑声中,刘兴国到省林业厅请教关副厅长,关副厅长对刘兴国说:“你这个想法,全省还没有,外省也没听说有,要好好分析先试着干,注意风险。”在这种超前意识心态中刘兴国下定决心,笃定前行,敢为人先。开发生态旅游快速干起来。乡党委召开会议,在各村进行广泛宣传,提升了村民精气神,干部群众的思想在春风化雨中悄悄发生着改变,撸起袖子,在富起来的路子上干起来。号角一响,声势大振。影片《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的上海电影摄制组迎着沙窑乡生态旅游的宏音,在郭亮村拍电影。随着影视的传播,各地美术写生蜂涌而至。
  沙窑乡旅游新高潮到来了!绿色生态保护成为当时乡里的紧迫任务。刘兴国主持制定了《沙窑乡林业管理十条意见》,为本乡生态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年的那个雨季,刘兴国参加完乡里的雨季造林会,抄起镢头,拎起树苗同沙窑村干部群众背上干粮徒步上到沙窑村最高点大红岭,把树苗一棵棵栽到山上。在中腊江村北平自然村的北坡上,刘兴国和群众一样汗一把泥一把栽树,分不出是乡长还是群众。就是这样刘兴国靠着实干精神,十二年间,每年春季和雨季都要带领群众上山栽树。全乡九个行政村60多个自然村,村村都有刘兴国的脚印,坡坡幼龄树下镶嵌着刘兴国的足迹。乡党委以“立足山区的实干家”为题将刘兴国的事迹上报市委,受到市委通报表彰。针对绿起来的青山,乡里召开会议,布署生态保护任务,聘请林业专家到乡里对各村护林员进行培训,并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小作坊污染、岸豁修复、护林防火、果类收获等事项责任到人,乡工作人员责任包片,使沙窑乡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逐日增多的游客。为生态旅游的宣传,刘兴国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刊登绿色保护的文章十余篇,例如《山羊横行青山流泪》、《绿色的证明》、《绿色的呼唤》等。三十年过去了,生态环境一词已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常用的口语。
  在那一个年代,刘兴国呼唤生态旅游,他是倡导者、又是实践者,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1990年,沙窑乡万仙山景区被审定为省级名胜风景区,潮水般的旅游人,使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收获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财富。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景区民众由贫变富,正是这个刘兴国像头老黄牛默默地耕耘着这片山水,辉县老县委书记郑永和曾几次到沙窑乡,高度赞扬刘兴国这种远见着实的做法,并向市领导推荐刘兴国主持林业局工作。辉县市委李作杰、杨利川、刘国华等领导对刘兴国坚持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给予高度评价。在刘兴国调离沙窑乡到林业局工作几年后的2000年,刘兴国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
  现在沙窑乡万仙山景区,山青青水悠悠,林木覆盖率已达85%以上,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拂拂春风桃花鲜,灿灿秋色金叶香,郁郁青松栖野鹤,森森翠柏藏青蛇,这是对沙窑乡真情的写照,也是沙窑乡山水韵味给游人留下的靓思。(李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