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薄山之壁——薄壁
发布时间:2018-11-26 10:02:11

 


薄壁位于辉县市西部的太行山之阳,西与山西陵川、焦作修武以太行山为界。省道辉焦公路由东而西穿村横过,薄壁口是古代通往山西的主要山口,是豫晋两省的咽喉要道之一。薄壁是一个自然村,分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6个行政村,是辉县回族集中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
薄壁村名的来历,源自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该书中的《中山经》所载: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这里说的薄山之首的“薄山”,即是现在辉县的薄壁。因此,薄壁最早应该叫薄山,即指村北太行山的转弯处,此山在这里由西向北急转弯,形成壁立千仞的陡崖,像一道高耸的屏障阻挡于此,名副其实地成为薄山之壁,人类在此居住形成村落后,便将村名称为薄壁。
另据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中原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行人走累了,都要在这里停留休息。后来就有人用高粱或玉米秆织成薄子,竖立圈挡成围墙,外面抹上一层黄泥,加搭顶棚,在这里摆摊做生意,卖饭卖水,或留人住宿。因为墙壁很薄,别具特色,来往行人就风趣地称此地为薄壁,上下山的山口就叫薄壁口。后来,这里便逐渐形成了村落,再后来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集镇。
清道光《辉县志》载:薄壁口,在县城西六十余里,逾高山二十里至干河与紫霞关合为一路。峪河口,在县城西南八十余里,入山后与薄壁口合为一路。     
因这里是豫晋通商栈道的终点,成为两省土特产品、日用百货、粮食交易和集散转运中心,往来客商驼队,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历史上,石板路上曾有手编作坊40余家、饭店72家。清末民初,商业市面由回族大街东西两头,集中到大街中段和丁字街、石板街,村内商号林立,贸易兴隆,市场繁荣,经济活跃,有“日进斗金”之称。
境内有白云、上白云、驼佛等古刹名寺,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白云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袁世凯曾在薄壁索占大量山林、土地,把北山的风门口改称龙口,修筑石阶龙路;在龙浴寺南侧修建草亭,暗喻“朝廷”。
由于这里地处辉县、修武、陵川三县交界地带,背靠大山,辐射平原,且商业繁茂,甚为富裕,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日伪据点。日伪军在薄壁驻有两个营的兵力,充当县城日军的耳目,无恶不作,经常骚扰周围的老百姓,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成为县西人民心目中的一颗“毒瘤”。1944年1月12日傍晚,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率领两个团的兵力直捣薄壁,经过4小时激战,共歼敌100余人,俘敌100余人,缴获机枪6挺,缴获的武器弹药和白面等物资足足装了40马车,解放了薄壁。
1957年,薄壁成为县辖乡所在地。1958年,县政府在此设薄壁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7年,平甸乡并入薄壁乡。1988年,薄壁撤乡建镇。
村中最有名的老街就是石板街,两旁商号店铺林立,现石板街原貌已基本消失,街道两边仅存零星的古代建筑,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五街水口的两层楼房,二楼临街的风窗透着古老的气息,似乎在诉说着古镇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