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寻根动态
辉县市大梁冢出土《竹书纪年》
发布时间:2015-11-17 10:19:41
闻名世界的汲冢书《竹书纪年》,有说法认为出土于我市西南11公里处的占城镇大梁冢村北,晋时因该地属汲郡又称汲冢,为战国时期魏王墓冢。
  由于历史久远,当代一些文史学者认定“汲冢书”出土地在卫辉市孙杏村镇娘娘庙村。2009年8月,河南省考古专家对娘娘庙村的古墓进行发掘,结果在墓中发现了陶车、五铢钱、经文等,此为汉墓,与“汲冢书”出土的战国魏王墓不符。因此误定的“卫辉市娘娘庙说”被考古发掘否定,事实胜于雄辩,此说自然崩塌。从民国24年(1935)此说的提出,到建国后2009年,整整误导了世人将近74年。
  “汲冢书”出土的时间地点,在西晋太康十年(289年),汲令卢无忌于太公泉所立《齐太公吕望年表》碑有“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得竹策之书,书藏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的记载,这不仅标明了汲冢书出处,而且还记载藏书之年。汲冢书的出土地大梁冢正符合“县之西偏”的地理位置,墓冢的形制正是战国魏王墓。《齐太公吕望表》是天下名碑,对汲冢书研究有着重大的作用。本表的写作时间是“太康十年三月十九日”,距离“太康二年”不远,想必作者应经历此事,所记应更准确。正如《获嘉县志》载:“魏襄王冢,在县北32里。俗名大梁冢,即古之汲冢,或谓为魏安釐王冢。高二丈余,大数十亩。晋太康二年(281年)为盗不准所发,得竹书数十车。”这个藏有魏国竹简的大梁冢,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和文物保护价值。
  汲冢书《竹书纪年》在大梁冢出土的过程是这样的:
  西晋初年,河南省汲郡获嘉县攒城大梁冢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一个叫不准(音读“否标”)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大梁冢这座古墓。墓穴被打开后,由于墓中漆黑,火把燃尽,不便寻找随葬品,他摸得一把竹片点着用来照明,呈现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简,不准大失所望,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毫无用处。他把一些值钱的宝物拿了,将大量的竹简置之不理,弃之而去。村民们看到被打开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简,便告知官府。来了几个官员,看到竹简大小一样,上面有字,字迹整齐,数量巨大。于是把竹简拾掇到一起,装了数十车运走。谁知这数十车竹简,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一件大事,不准也成了天下第一盗墓贼,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大梁冢(汲冢)出土竹简之后,西晋朝廷极为重视,把这批竹简由汲郡运到京师洛阳,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对竹简文字当时说法不同,一说为“小篆”,一说为“蝌蚪文字”,一说为“古文”,应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战国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简的次第,然后用当时的文字写出释文,最后是撰著提要。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竹简,以定众议。但是八王夺位,永嘉之乱爆发。卫恒被杀害,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考正本认为竹简所记的今王应该是魏安釐王,汲郡所盗大梁冢应该是魏安釐王的墓冢。
  通过对竹简的研究,人们发现,原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魏王冢,带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因大梁冢属汲郡又称汲冢,故在此冢出土的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竹书纪年》是《汲冢书》中价值最大的史料。西晋一流的学者们整理了汲冢书,其中有魏国的史书,这部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起名《竹书纪年》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原来古时无纸,著书立说,破竹刮平为简。字写在竹简上。多简编为一书,所以叫竹书。纪年是将史事按年编次,成为史书一种体裁。此所谓“竹书纪年”就是表明它是一部史书。《竹书纪年》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史学界把《汲冢书》与西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等,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历史上的盗墓行为,有时也可以导致重要的文物发现。秦始皇焚书,真正产生灭绝性后果的是战国时期除秦之外各国史记的被毁。历代史学家对此痛心不已。然而西晋初年,这种损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小的弥补。
  作者:周国义
   中共辉县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