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原姓氏
辉县市南、北冀庄村冀氏三代三知府
发布时间:2015-10-16 9:50:13

在明代初期山西洪洞县绵绵50年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大潮中,不知道是哪一年,山西孝义县冀家庄的一伙儿冀姓青年,背井离乡,一路风尘地迁徙到了辉县西北隅10公里的东孙黄村旁,筑屋栖身,垦荒种田,娶妻生子,安身立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独在异乡为异客,萦萦于怀故土情。这帮山西冀姓移民,思乡之情无以言表,索性将这个村子冠之故乡的村名——冀家庄。
  在一场不知道何年发生的特大洪灾中,东孙黄村和冀姓居住的冀家庄,成了一片泽国。洪水过后,村民们另择高地,重建家园。此时冀姓已成望族,村子建好后便以冀庄命名,而东孙黄村则成了昨日黄花,匆匆消失在辉县的版图上,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记忆中。
  时间到了明代中后期,本文的一号主人公冀国,在冀庄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诞生了。父冀贵,兄冀章,同山西来的大多冀氏后裔一样,都是朝夕与土地厮守的农民。冀国当然也事稼穑,但稼穑之余,却孜孜不倦地与八股交游,与孔孟相伴。随着学问的增广,他同昔时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了自己的字:定甫,又有了自己的号:梅杆。1537年,即明嘉靖十六年,35岁的冀国乡试中举,鱼跃龙门,千里迢迢地奔赴河北唐山县,做了名祖辈们见了“回避”牌就赶快退避三舍的七品知县。
  那时的当朝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笃奉道教,梦寐以求的是长生不死仙药。就在冀国出仕的第三年,即1540年,堂堂的一国之君,他竟躲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异想天开地做起了神仙梦,直到1566年去世,27年间,只跟群臣见过四次面。如此昏庸的皇帝,怎能营造出清明的政治?但冀国在唐山,却是殚精竭虑、恪职尽责,筑城垣,修学社,缉盗救荒,解民倒悬。抚按巡行考察,百姓有口皆碑,不久擢升刑部(司法部)主事(科长——部下有司,司下有科)。
  皇帝朱厚熜不仅对朝中大臣,就是骨肉亲属都十分冷酷薄情。他与政府不绝如缕的联系,全靠“票拟”(宰相签注意见)和“朱批”(皇帝红笔批示),他惟一宠信的是宰相严嵩。严嵩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政客、大贪官、大奸雄。他窍弄权柄21年,专事逢迎朱厚熜的喜怒哀乐。朱厚熜猜忌大臣结党营私,严嵩对任何陷于危难的朋友都拒绝援救。朱厚熜残忍好杀,严嵩便借机清除异己。
  严嵩倒台后,被没收的家产竟有黄金30万两,白银200万两,其他珍宝无数,其资产相当于国家一年货币的总收入。严嵩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自然遭到正直之臣的反对和弹劾,最为著名的是杨继盛弹劾严嵩十罪案。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官至兵部(国防部)员外郎(副司长),因弹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入狱,遭受了一百廷杖的酷刑。有位同僚动了恻隐之心,托人给他送去一副蛇胆,告诉他此物可以止痛。他言之诤诤地说:“我杨椒山自己有胆,何用这个!”后来,他腿部伤口感染,自己用碎碗片将腐肉一片一片地割下,而面部却静若如水。1555年临刑之前,神态安详,昂首挺胸,高吟诗赋,为他送行的百姓无不悲泣。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父子倒台。明穆宗朱载垕即位后,为前朝受冤大臣平反,杨继盛是第一人。
  杨继盛被诬入狱时,冀国适在刑部掌管监狱之事。迫于严嵩父子的淫威,刑部不少官员都噤若寒蝉,连句话都不敢与杨继盛交谈,唯恐祸及已身,受到诛连。耿直善良的冀国,却全然不顾这些,对备受折磨的杨继盛,尽力予以调护。杨继盛有感冀国的侠肝义胆,作《梅花长歌》一诗并亲书卷帙相赠,以梅花不惧冰雪的高风亮节与冀国同勉。自此,冀国不媚权贵,义薄云天的仗义之名不胫而走,朝野赞声一片。
  冀国后调户部(民政部),先任员外郎(副司长),又任郎中(司长)。他在户部的作为,载之志书的仅有八个字:“厘奸剔蠹,多所建明。”意思是说他仍秉一身正气,整饬奸邪之风,清除为恶之人,政绩较为显著。当时的贵州都匀府境内,匪盗蜂起,民不聊生。明廷便遣他任该州知府,剿匪驱盗,安抚众生。冀国上任伊始,即率府兵,巧设奇计,一举将最大的土寇头子王世麒歼灭荡平。捷报传到北京,皇上大喜,钦赐银币,予以犒赏。
  1566年,即明嘉靖四十五年,64岁的冀国辞官返回故里。还在他任贵州都匀府知府时,就将南方的稻种引进辉县,在西关一带试种;后在县南3.5公里百泉河水流经的藕花乡,买了280亩水田,推广江南种稻方法。归里后,他又向辉县主政的官员建议,将濒临河道的低湿之地尽改水田,并把江南植稻肥田之法勒之以石,向农民传授种稻技术。辉县种稻历史虽不自冀国始,但在引进南方稻种,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田间作业,进而大兴水利方面,冀国功不可没。
  1587年,即明万历十五年,冀国病逝,享年85岁。
  冀国之子冀守谦,字汝光,生于1548年,即明嘉靖二十七年,幼承庭训,矢志攻书,28岁乡试中举,50岁进士及第,初为山东益都县知县,后迁户部(民政部)主事(科长),1587年升任河北真定府知府。冀守谦为官之时,宦官结党,朝云暮雨。他像父亲一样,依法据理,刚正不阿,权珰之辈每每退而远之。守谦为官30年,洁已爱民,两袖清风,80岁那年奉旨进京,卒于中途,随棺榇运回家乡的,仅有书籍数箱而已。
  冀守谦有二子,长子冀应龙,终生未仕,一介平民。次子冀应熊,字谓公,号华微,1607年,即明万历三十五年出生。1642年,他35岁,踌躇满志地赴开封参加乡试,不意风起云涌的李自成义军,将城团团围住,且决黄河之水涌入城中,乡试只得辍停。翌年,河南乡试奉旨补科,考场移至百泉书院。
  百泉书院内有一先贤祠,正殿奉祀至圣孔子,左右各三间,分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张栻、许衡,配以姚枢、窦默。诸多筹备中,为解房舍不敷使用之燃眉,地方官员无奈将先师诸贤暂时移置一座废祠之内。
  废祠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冀应熊不忍先贤遭此冷遇,他率先解囊并向乡绅倡议,利用苏门山上的吕公堂旧址,扩而大之,凿阶百级,建正殿三间,中祀孔圣,东配颜渊、子思,西配曾参、孟轲,左右两庑六间塑列周程诸子,中建观河厅三间,前立“子在川上”坊牌,下建仰止厅三间,外建棂星门一座。如此规模的圣庙,不要说在河南,就是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就在这一科的补试中,冀应熊榜上有名,被选派到湖北汉川县任知县,后升浙江嘉兴府海防同知。为了抵御海寇,冀应熊率众修筑城池,并设计将劫获贡物的海寇头子钱应魁擒获,绑赴闹市,斩首示众,极大震慑和打击了海寇的嚣张气焰。因辑寇有功,冀应熊升任刑部(司法部)湖广清吏司郎中(司长),又任四川成都府知府。冀应熊在成都十年,志书上说他“筑城浚池,招集开垦,竭蹶十载,百废俱兴”。因政绩卓著,皇上赐帑帛嘉奖。冀应熊著作颇丰,有《平寇辑略》、《安澜吟》、《泰征录纪异》等。
  冀应熊告老还乡后,少事稼穑,终日以读书为乐。年老思成,回首宦海沉浮,叹然感慨系之。他在《秋夜投宿山村》六首组诗之《写怀》诗中写道:“利名争逐人间,回首真成大梦。试听鸟唱渔歌,恍若瑶琴三弄。”冀应熊虽则彻悟世事,但对民间疾苦仍然挂系于心。早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间,百泉河上游陆续建起仁、义、礼、智、信五闸,循农时开闸放水,浇灌稻田。后因湖水减少,为保漕运,官府下令严关闸门,稻禾多有枯死,农民苦不堪言。冀应熊代民疾呼,恳请辉县知县转呈上峰,请准稻农用百泉之水灌田。之后几经周折,终于获准“四日济运,一日灌田”,辉县种稻的历史才得以伸延。为济漕运,官府不时差遣民夫,对百泉河道清淤疏浚,可州府每年还要征用辉县民夫七十多名,参加黄河劳役。冀应熊又多次向州府吁请,终将辉县黄河夫役豁免。明代末年,匪盗如毛,民间组有团练自卫,无论大小村庄,都有社长社夫。日久生弊,不法总练竟然纠集社夫中的一些无赖之徒,欺诈百姓,百般索骗,甚至诬良为盗,私设监牢,妄自杀戮,群众怨声载道,沸反盈天。冀应熊深入民间,查得实据,禀知巡抚,终将作恶多端的练总社长斩首,为民除去大害。
  冀应熊卒于1690年,即清康熙二十九年,享年85岁。
  早年冀应熊与其兄冀应龙分家时,冀应龙住冀庄,冀应熊住藕花乡。后因冀应熊为官知府,藕花乡亦改冀庄。鉴于两村名字相同,人们便将冀应龙居住的冀庄称北冀庄,冀应熊居住的冀庄称南冀庄。现今的冀氏后人,除南、北冀庄外,还播迁到了城内、前郭雷、薄壁、焦泉营、吴村、南云门以及青海、张家口、西安、郑州、新乡等地。
    作者:秦启安
    中共辉县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