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千年遗韵——百泉啸乐
发布时间:2013-4-8 8:47:30

“苏门先生”——孙登
    9月25日清晨六点多,记者在苏门山啸台上遇到75岁的退休工人李大爷,他告诉记者:“我听说啸乐好长时间了,偶尔也见人来这吹口哨,可惜我不会,不过,这古老的文化值得大家来发扬光大。”啸乐者,俗称口哨,它源于我市百泉湖苏门山“晋隐君孙登啸台”、“一啸千古”的典故,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啸乐本是古时名流贵族、文人墨客的高雅之举,长期以来却因为人们对其“响马哨”或“流氓哨”的误解,以及文化传承的尴尬与缺失等,啸乐似有逐渐消弭的危险。
  苏门山,位于有“中州颐和园”之称的百泉北侧,海拔约180米,系太行山支脉,山上翠柏茂密,许多古迹掩映其间,与碧波荡漾的百泉湖交相辉映。正是这迷人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晨练,怡情怡景,锻炼身体,还不时鼓起腮、颔起唇,发出清脆悠扬的哨音。
  在苏门山顶,创建于西晋的啸台,始为魏晋之际汲郡共城隐士孙登长啸处,是后人为纪念孙登而建。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隐居于苏门山石窟中,好读《易》抚琴,尤擅长啸,其声悠扬悦耳,如鸾凤和鸣。
高贤奇迹——啸台
  啸台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文化底蕴最为深厚、规模最大的口哨纪念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啸台原为土筑,高约3米,正面的石壁上刻有“晋孙登啸台”字样,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凭吊的碑刻诗作也都镶嵌其上。台南壁嵌“一啸千古”、“高贤奇迹”碑碣数十通,两侧有袁世凯撰联“运际昌期应不容先生长啸,闻犹兴起却常留终古高台”,台前竖有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撰,左国矶书“啸台重修记”碑、“仁知动静”碑以及乾隆御碑等。七点多时,有三位老人来啸台这儿锻炼,攀谈过后,70岁的退休干部朱玉海告诉记者:“现在知道啸乐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冯玉祥将军放马的地方,其实是吹口哨,我自己会一点。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传承这古老的文化。”说着他像记者展示了几个样式的口哨。
  啸是一种极为自由的音乐艺术,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追求。有关啸乐的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了。《诗经》“其歌也啸”、《世说新语》“阮步兵啸闻数百步”、《晋书》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以至唐人孙广总结出12种啸法,都说明啸乐流传甚广。魏晋时期,阮籍从优美、雄壮的苏门啸声中创造出了“阮氏逸韵”,形成了风格放逸的口哨,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杜甫写道:“志士惜白日,久客籍黄金。敢为苏门啸,庶做梁父吟。”
啸台“余韵”未尽
  清·张汉《啸余图谱》卷一:“灵均之为声也,以骚;子云之为声也,以赋;少陵之为声也,以诗。骚耶、赋耶、诗耶,皆有天焉处乎其中,而终不如苏门一啸,上鸣谷应,与天为尤近。故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盖深知夫声不自声,而以天为声也。”张氏的意思是说,屈原的骚、杨雄的赋和杜甫的诗,不能不说美,但皆不如苏门一啸,因为它更近于天然的境界,啸是天然之音、天籁之音。骚人墨客们在耳濡目染啸的同时,还将啸融于楮墨之间,从而使这种口哨音乐艺术迈入了语言艺术的殿堂。
  啸幽邈深邃的文化背景和体味不尽的美的意蕴,更显示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朱大爷最后说:“这几年人们对口哨文化有些重视了,每年某个时间,都有人来祭拜,好像新乡还有口哨协会了。”

    辉县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