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探访辉县市落安营怀梆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稀有剧种《怀梆》
发布时间:2013-2-4 8:43:04
那里有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简单而快乐生活着,闲暇时刻,把戏剧当作人生的追求,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们对怀梆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深深地打动着我……
  10月18日,记者一行三人到吴村镇落安营村探访“落安营怀梆”这一被列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稀有剧种,它曾流传于辉县市西南地区和获嘉县、修武县等地,南至黄河沿岸,北至太行山麓,但现在只剩下吴村镇落安营村的一个剧团。
  落安营村坐落在卫河北岸,位于修武、获嘉、辉县三县交界的大平原上,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落从归属怀庆府开始,先人们就唱起了怀梆,成立了怀梆剧团,曾经显赫一时,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广泛活跃于豫北大地上。
  由于路况不好,行程近两个小时后才到达目的地落安营,在村委会大院里聚集着一群人,老的80多岁,年轻的30来岁,多数为中年人,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团长陈利首说:“这都是剧团的人,都是热爱戏剧的人,一会儿让大家给你们排演。”顿时,我们被这里的村民们感染,他们脸上的洋溢的笑容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这个散落在乡间的几乎濒临灭绝的剧种格外有种亲切感。
  “我正在朝房把棋下,与文武大臣把棋压,朝王鼓不住咚咚打,直震得老朽两耳麻……”88岁的陈亨华用他那铿锵有力的唱腔一招一式地给大家表演,俨然融入戏中,配着乐器的声音让听者如痴如醉、酣畅淋漓。唱完一段休息片刻的空间,他告诉记者:“从前唱戏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唱戏是为了愉悦身心、锻炼身体。而且又有收入,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好了。”说完,陈老又挽起袖,准备再唱一曲。
  落安营怀梆剧团成立于1930年前后,是我市成立最早、坚持最久的演出剧团,由于土改、经济等方面原因,剧团演出被迫中断。到了1996年冬,村民们又自发组织成立剧团,他们没有忘记祖辈们传承下的艺术,晚上或者农闲时节常聚在一起,由几个年长的老人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演唱、排练一些群众喜爱的剧目。陈利首说:“从建团到现在风风雨雨十九年,大家都受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我们热爱这个,只要能给大家排练出喜欢的剧目,就都值了。”
  
   那里有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简单而快乐生活着,闲暇时刻,把戏剧当作人生的追求,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们对怀梆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深深地打动着我……
  截至目前,剧团经数年潜心学艺,编排了《赶秦山》、《反徐州》、《二济州》、《李彦龙征南》、《刘通勋私访》、《罗焕招亲》、《打常太》、《搜杜府》等数十本戏,足迹遍布黄河沿岸、太行山麓。
  在落安营村这片文化积聚的土地上,落安营人传承、发展着这门古老的艺术。1997年,陈元鼎、高玉婷、冯青珍、陈礼让等人用旧时遗留下的道具,演出了怀梆《三哭坟》,此次演出轰动了全村,深受群众欢迎。冯青珍说:“那时候,我们除了些旧道具外,别的都没有,但我们的演出让大家可高兴,我自己也觉得高兴,更有劲儿唱戏了。”
  落安营怀梆演唱时以梆定板,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兼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压韵,结构基本规整。唱词多为整齐规范的二、二、三格律句式和三、三、四格律句式。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尖弦)、板胡、二胡、梆子、大锣、二锣、铙钹,而大弦是怀梆独有的弦乐。其中,打击乐是怀梆音乐的主力军:曲调优美,不同于豫剧、京剧的高拉高唱,怀梆则低拉低唱,对演员的嗓音要求更高;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板式有慢板、四六、二八、流水、散板、非板、滚白、垛子板、内阳簧和外阳簧等等。其中二八板中的挑后嗓和慢板中的花柳腔是怀梆独有的别具一格的唱腔。《阴阳伞》中片段“一国贼子战表送,要夺唐主爷锦绣城。唐主爷金殿旨传动,我爷爷马前占先锋”是四六板式,其声调清新、柔和、婉转;《李彦龙征南》中片段“翰林院里九里香,咱兄弟夸官把名扬,夸马来在御街上”,表现的艺术形式是流水板式,其唱腔声调柔滑、圆润、连绵不断、质典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赶秦三》中片段“老乞婆你把我的家规乱了,不给他拦头杠这事不能,叫家院拿爷的红油大棍。我这里打乞婆再打畜生。”是非板板式,声调高腔,有恼怒振人心弦之感,落安营怀梆剧团的演员能十分自然地将武术动作运用到戏剧演出之中,这样的舞台场面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陈亨华老人是落安营村第一代怀梆传承人,今年86岁,从十几岁开始,边学边唱,以前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是为了锻炼身体,在怀梆这条艺术道路上一走就走了60多年,怀梆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已融进他的血液里。他告诉记者:“我最爱唱的是《赶秦山》,这是个苦戏,很能感动人心,一唱这戏我眼里的泪就管不住了,场下的群众听着听着也都哭了。”
   陈利首是剧团第二代传承人,今年60岁,是剧团的团长,从1996年剧团成立到现在的19年里,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为了把戏排好,为了有地方唱戏,为了安抚演员的思想情绪,他放弃出去打工的机会,一心留在村里。亲人不理解他,兄妹说,哥,现在是经济社会,你不挣钱,家里怎么生活,孩子怎么办?面临两难的选择,他说如果我不领团,剧团就散了,祖辈留下来的东西就没了。兄妹们拿他没办法,也就任由他去了。2005年正月初五,剧团在去获嘉演出的路途中出了车祸,伤者家属把团里的设备都扣了,全团的人都哭了,这可怎么办?陈利首心里也很怕,剧团是一穷二白,拿什么赔人家?让大家出钱的话,剧团就保不住了!愁的他几天几夜吃不想吃,睡不能睡。最后,他拿定主意,不能让剧团散了,赔钱自己一人承担!最后,他东挪西凑,赔几千元钱保住了剧团。陈利首谈到这儿时眼睛湿润了:“在那个紧要关头,我不拿钱,就没现在的剧团了,我不后悔,从建团到现在,我们唱响了太行山,太行山脚下的村落里都有我们的足迹。”
  
   那里有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简单而快乐生活着,闲暇时刻,把戏剧当作人生的追求,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们对怀梆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深深地打动着我……
  冯青珍是剧团第二代传承人,今年也已60岁,现在怀梆戏剧《对花枪》中扮演罗焕、《刘通勋私访》中扮演闺门旦、《收杜府》中扮演青衣、《阴阳伞》中扮演常太妻等角色。陈金娥是第三代传承人,今年50岁,自幼爱好唱戏。18岁那年,冯青珍听说她会唱戏,来到她家里动员她到剧团来学怀梆。本来就热爱戏剧的她,没有推三阻四,开始认识怀梆、学习怀梆,有些戏剧基础的她,没有多长时间就能上台演出,其天赋不容小觑,村民们都夸她“天生就是干这个的”。现在她是剧团的主唱,饰演《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刀劈杨凡》中的樊梨花、《桃花庵》中的窦氏等重要角色。说着,冯青珍和陈金娥一起排练《打常太》,婆媳亮相出场,给我们展示了她们的演艺技术,还说:“要把我们拍的好看点啊,都上年纪了,呵呵。”
  孙照红是第四代传承人,今年36岁,从小爱听戏,在前辈人的熏陶下,酷爱怀梆艺术,从20岁开始学戏到现在16年,为了不影响剧团的演出,经常将家务交给妻子陈晓云,妻子对他是又爱又恨,又埋怨他不挣钱,但是也不忍心让他放弃自己的爱好。孙照红说:“我的妻子是个好女人,是她让我更热爱生活,让我更懂得生活。”
  一张张热情善良的脸庞,一句句真挚可敬的话语,让感动无处不在。正是这样一群热爱怀梆艺术的人不畏艰难,毅然扛起传承怀梆艺术的责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简单而快乐生活着,闲暇时刻,把戏剧当作人生的追求,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落安营怀梆剧团有40多人,其中乐队10人,美工2人,剧务6人,跑龙套8人,演员20多人。这些演员分散在落安营村和邻村,剧团排练的怀梆传统剧目日渐增多,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自编自演《姑嫂相亲》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戏曲。每逢春节和元宵节等时间都去交流演出,受到了村里和周边村群众的喜爱。在村里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演出,台下总是人如潮涌、欢声一片,孩子们为了抢位置,很早就用凳子占了地方,老人们也是早早吃饭搬个板凳等候看演出。落安营怀梆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认可,时常有人慕名而来,要求到外地演出,获嘉、武陟、修武、焦作,最远还到过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
  为确保怀梆传承下去,我市文化局一次性投入3万余元为剧团购置了音响及灯光等设备;文化馆也为怀梆遗产保护补助演出费3000元等;吴村镇党委直接投入3万元现金支持怀梆剧团的发展;剧团每年演出收入的一万元,六年演出的钱从未分过,全部用来购置衣服、道具、电器、乐器、舞台设计等,正是有了各界人士和剧团成员的支持,怀梆在发展,在一点一点地找到曙光,这一稀有剧种的未来不是梦,将会发扬光大、精彩夺目!
  辉县市委统战部
  郭曼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