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辉县市重门遗址
发布时间:2013-1-29 8:28:32

重门,有史料证明它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共地的一个重镇,而今则是隶属于辉县市高庄乡一个普通行政村——大史村的一隅。重门,之所以留名于史、传名至今,主要在于它是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史称少帝或邵陵公)的王宫(齐王宫)和被司马氏废除后重又降为齐王而被禁的幽宫。从景初三年(239)曹芳继位魏帝到泰始十年(274)曹芳幽愤而死,直至永嘉四年(310年)石勒同刘曜于此结盟,先后70余年,魏晋时期曹魏家族与西晋司马氏集团争夺天下的政治风云,始终漂浮在重门上空。现存重门城(齐王宫)故址、迎恩宫及方圆寺等文化遗址。
  10月15日下午,记者联系好原大史村支部书记李桂生,一行4人驱车来到了“重门文化”集聚的高庄乡大史村。
  当我们进入村口时,我马上被这里稀有的饱经沧桑的老房子所吸引。那布满青苔的瓦菲、那长有衰草的廊檐,还有那镌刻着斑驳岁月印痕的泥墙,印证了大史村那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李桂生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子的西北隅。他指着西北两堵城墙说:“其中北城墙长约600米,高5米左右,西墙少说也有500米之长。”三五人群在田间耕种小麦,看见李书记,都忙着跟他招呼问好,间或又有飞鸟在田间嬉戏追逐,越发衬托出古城墙的寂寞和苍凉。
  走过狭小的田间土垄,我们来到了西城墙的近处。眼前蒿草遍地,墙体坍塌,阔约百米,一般都有三四米之高,其上早已充作农田。在墙体的断面上或者四周围起的空地上,到处可见残砖断瓦,陶器碎片,李书记说:“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那边洼地里寻一两个瓦片,要找有布纹、线纹的。”李书记还说,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新斌所长在实地勘察后曾断言:“依据这些残片纹饰,这座城很有可能是汉代建筑!”同事小夏果真去寻那些枯草掩映下的夯土断垣瓦片,找来一看果然是纹理痕迹依稀可辨。
  弹指一挥间,1700多年就这样匆匆而过。昔日宏伟的建筑已然断壁残垣。在重门宫遗址东北边一块丘壑上,原有一处相当规模的墓葬,李书记说:“这里的很多老人都有过印象,就是70年代的时候有石羊、石马排列在神道两旁,很有王侯气派,但千百年来,也没人知道是谁的墓。”
  2006年6月8日,重门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王宫 提及重门,不能不说齐王宫。史料多称重门为城,若从现今遗址分析,其建筑规模好似一座宫城而已。所以人们习惯上就以为重门城就是齐王宫,齐王宫也即是重门城。宫也好,城也罢,反正保存至今的遗址就在大史村西北隅。它紧靠黄水河左侧,一眼望去,平坦的沙地上突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其东墙、南墙(包括城门)自清代以来,渐毁不存。现存的北墙长约600米,高5米左右,蒿草遍地,西墙少说也有500米之长,墙体坍塌,阔约百米,一般都有三四米之高,其上早已充作农田。在墙体的断面上或者四周围起的空地上,到处可见残砖断瓦,陶器碎片,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新斌所长实地勘察后断言说:“依据这些残片纹饰,这座宫城很有可能是汉代建筑!”“按其规模,是没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罕见的古城遗址。”
  方圆寺位于大史村东北里许小史村之北,占地10余亩。坐北朝南,向东辟有山门。院内,自南而北依次为二门、过殿、后殿。在后殿与前殿之间的东西两厢置有斋舍。据道光《辉县志》记载:“方圆寺在县西二十里,唐天宝年间(741~756)建,明成化壬寅(1482)重修。”70年代寺院终废为田,加之陆续有人挖沙取土,一半遗址逐渐夷为洼地,尚可农耕,田里多碎瓦陶片。现遗址处尚存明代石碑一通,阳面铭文清晰,是研究方圆寺历史的宝贵资料。
  迎恩宫 位于大史村东北里许小史村之南,整个遗址占地2850平方米,约有四亩余,坐北向南。据该村七八十年代曾任支部书记的李桂生实地勘察绘图,自南而北,依次建有戏楼,前殿、后殿,后殿西侧置有道士居室,在后殿及道士居室之前又筑有东西厢房,共二十余间。其中前殿、后殿皆面阔三间,进深8米有余,占地90平方米,全为四木柱架构,多层封檐,硬山顶,花脊走兽,灰色筒瓦覆顶。前殿原祀有塑像,挂有铸铁铭纹大钟一口,高米余,口径近1米。后殿原祀道教鼻祖李耳塑像,整个建筑气势不凡,布局合理,《县志》记载是全县著名的道教圣地。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一度作为学校。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屋顶纹饰残缺不全。70年代以来又规划为民宅用地,除后殿改建之外,多为瓦砾一片,仅存历代断碑和残砖碎瓦以及明代花脊纹饰。

辉县市委统战部统战部(郭曼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