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关于重门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1-8-1 8:45:28
1.二郎担山撵太阳
  相传,很早以前天上有十八个太阳,烈日炎炎如喷火,土地龟裂,河水枯干。
  二郎眼看人们在烈日下难以生存,怒火心中烧,抓起一座山就将其中一个太阳压住。当他一连压了几个之后,其它太阳纷纷逃命。二郎怕它们逃到别处继续为非作歹,一时性起,用扁担一下子担了两座山去撵太阳。当赶到大史村南地时,沙土灌在鞋里,行走不便。二郎就脱下鞋,将里面的沙土倒出来,据说史村南地现今的大沙堆就是二郎从鞋内倒出来的沙土。
  当二郎担起山来继续往前赶时,不料扁担楔儿折断了,溜担了。山掉下来了,将地砸了两个坑。据说前郭雷和大史村的“二郎坑”就是当时二郎担山砸的。其中大史村南地的大坑,低洼多水,成为沼泽,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还称作“安阳陂”(即安置太阳的意思)。二郎将扁担收拾好后,继续担山上路撵太阳。追呀,追呀!二郎一直将十八个太阳压了十七个,剩下一个找不到了,他想,留下一个也作不了什么大怪,算了吧,以后再说。后来才知道,那一个太阳原来藏在马齿苋的叶子下面幸存下来。以后太阳普照万物,一年四季将光辉洒向人间,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正因为马齿苋救了太阳,所以世上万物都怕太阳,惟有马齿苋即使拔起来放在太阳下爆晒数日仍然不死,就是这个缘故。
  2.有轿眼的武王庙
  辉县西北二十里大史村,历史上叫重门,也叫方城,古刘曜、石勒结盟之处,也是魏齐王芳,废黜后的幽居地。这里有始建于唐的方圆寺,及道教圣地迎恩阁(宫),历史上重门城寺庙林立,香烟缭绕。这里还有一个武王庙特别让人称奇,它区别于其它庙宇的不同之处,在于传说是从朝歌城抬过来的,因为武王庙两侧共有四个轿眼,而成为一个奇庙流传至今。提及武王庙,还得从“武王伐纣”说起。商纣王是帝乙的儿子,名字叫辛,他是商朝最后一位国君,史书称其为帝辛,“纣”是暴虐无道的意思,称帝辛为“纣王”,可见后人对他的憎恨。商纣王昏庸残暴,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其罪恶令人发指。周文王姬昌是西方诸侯国的首领,他决定顺应民意,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可惜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因病而逝,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武王。
  周武王聪明贤德,年轻有为,他借助军师姜尚(亦叫姜子牙,史称姜太公)和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爽的帮助,并联合其它诸侯国共同攻打商纣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商都朝歌进发,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来到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而商纣王亲率大军迎战周武王。然而,当武王真的发起进攻时,商军便纷纷倒戈,未经鏖战,商军便作鸟兽散。纣王自觉大势已去。便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朝歌,进城一看,随他出征的众多将士现在跟随回来的只有百人左右。纣王知道败局已定,愤愤然点火自焚,一代暴君纣王终于在烈火中化为焦尸,统治中原长达600多年的商朝,终被周武王开创的周朝所替代。“武王伐纣”替天行道的故事便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周武王便成为中原人民心中的神灵和偶像。重门人为了让周武王保佑这方人的平安,就从朝歌将武王庙抬了过来,与其他神灵一起敬了起来,这就是武王庙两侧有四个轿眼的来历,那是当时从朝歌抬来时留下的轿眼。
  3.黄巢阅兵台的传说
  辉县西北20里大史村东北角,靠近郝庄村西有一个沙土堆砌的土台,当地老百姓都叫“荒草谷堆”,传说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阅兵台。
  相传,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渡过黄河,向北来到重门(今大史村)驻扎在太行山下的郝庄村,除暴安良,赈济难民,老百姓十分拥戴。后来,黄巢要率军北征,当地百姓苦苦挽留,跪地相求,说:“您若一走,官府恶霸又要欺压我们,我们咋过呀!”黄巢说:“不要紧,如有人欺压你们,你们就说黄巢的后代仍在,他们就不敢了,”如今郝庄村还真有不少黄姓家族,至于是不是黄巢的后代还真应该考察一下。
  4.包公断沙与砚方池
  辉县城西北20里,有一个村庄叫大史村,《水经注》记载叫重门。村北一条二里多长,一丈多高,数十丈宽的防护林堤,堤上树木苍翠挺拔,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苍龙横卧村北,几里之外仍清晰可见。这样一个由沙土堆积而成的庞然大物,据传是包公断沙时传下来的。原来,大史村位于黄水河畔,鲤鱼亭河之怀,相传,历史上年年风沙水涝十分严重。春季里风沙弥漫,遮天盖地,大片庄稼不是被风沙刮死,就是被黄沙掩埋,甚至村庄也不能幸免。夏季一到,山洪汹涌,河水暴涨,村庄夹在两河之间,四面受水,所以老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即便是郦道元笔下的重门城,曹魏时期齐王曹芳华丽堂皇的王宫也黯然失色。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逃命。后来,适逢包公查访路过此地,村里的老年便拦住包相爷的八抬大轿,双膝跪地,叫苦连天,异口同声相求说:“包相爷会断阴,能断阳,断断我们这里还能不能养活一方人。”
  包相爷询问了一下祥细情况,就到村周围察看一番。然后又站在高处看了看连绵起伏的沙丘,仔细分析风向和水势的来龙去脉,便说:“你们不要忧伤,本相自有明断。只要你们在村北由东向西,每隔一尺远载一颗酸枣树,任何人不准砍伐,风沙水患数年可治。”几位老人谢恩而去!
  后来,全村人依据包相爷的口谕,在村北载下二里多长的一条酸枣林带,并严加看管,果然,滚滚黄沙即被锁住。以至越积越多,越聚越宽,又愈来愈高,便形成了这么一个十分壮观的自然防护林堤,既锁住了风沙,也挡住了洪水,全村人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们感念包相爷的功绩,就把防护林堤叫作“土龙”,并在“土龙”头顶上修选一个包公庙。后来,为了方便群众烧香祭奠包相爷,又在村中间盖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包公庙,逢年过节,就在包公庙前唱戏娱乐,以示纪念。
  而东段天然形成的四四方方的砚方池,传说是包相爷断沙时留下的一方砚台,成了当地的镇沙、降水之宝,因为四周均是沙土堆积而成,而中间则四四方方一方平地,很像一个偌大的砚方台,这大自然的造化令人称奇,当地群众都叫它“砚方池”,说来也怪,不管多大的风沙与洪水来到这里便嘎然而止,为了使这种灵气长存不衰;当地老百姓每逢农历正月十二都在这个砚方池里搭台唱戏,乞盼当年有个好收成。一些想学业有成的青年学生也常有父母带领前来祭拜,以求高考及第。
  5.跑马圪道的传说
  辉县市西北20里,有个大史村,是历史上有名的重门城。三国曹魏的第三代皇帝齐王曹芳被司马氏废黜后曾在这里囚居20年之久。这里的“跑马圪道”实际上是重门城(齐王宫)东城墙上守城将士的跑马道、练兵场。据史书记载,这里也是石勒与刘曜结盟之处。还有《晋书》说:“刘粲率众四万寇洛阳,勒留辎重于重门,率骑二万会粲于大阳,大败王师於渑池,隧至洛川。至于石门,济河,攻襄城太守崔旷于繁昌。”可见,古重门曾是兵家相争之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老百姓还常在这里拣到许多箭头,据当地老百姓讲:夜深人静时,还能隐隐约约听到战马嘶鸣,以及将士的呐喊和奔马的蹄声,这可能是当年战死的将士及战马的灵魂返映吧!
  6.黑色的小虫救了史村一方百姓
  和包公断沙故事相关的还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原大史村村北的一千多亩土地还全是沙丘与河道,能耕种的土地微乎其微,到处荆棘枯蒿,是连兔子都养不住的穷地方。但是三年自然灾害时,人畜难济的艰苦岁月中,这个穷圪林带满坡遍野都是“黑老婆虫”,用当时城里下来的工作员的话叫“黑色的小虫”,实际上这种小虫的学名叫“土元”,因可药用,可以换钱买粮,自然就救了大史村这一方人的性命。至今村里的老百姓还都说是“包公显灵”。因为在这之前和之后都无有这种现象,而唯在三年困难时期到处都是。
  事情是这样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农村老百姓吃树叶、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已成普遍现象,很多人身体浮肿,无力参加劳动,政府派人下乡搞保人保畜时,不知那位有心人在包公断沙的遗址处(沙丘林带上)发现有大量的黑老婆虫,实为药材,可以卖钱换粮。当时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不允许个人干私活,个别社员就趁中午休息时到沙堤上去挖,一传十,十传百,全村2000多口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手持一个铁丝自制的小手芭,掂上一个小铁桶,就上圪林上去挖,简直是人山人海,前边挖过,后边重挖。今天挖罢,明天照挖,一直挖一直有。真是天生小虫,挖捉不尽。老百姓都去挖虫了,必然要耽误生产,驻村工作员把大家集中起来召开批判会,训斥大伙儿说:你们不好好生产,去挖那“黑色的小虫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要斗私批修……”会上干部批,会后群众照挖不误,开始村里的一些党员干部不敢去,就指使其家里人去挖,后来见别人挖这“黑色的小虫”挣了钱,养家顾口的,也偷偷加入了挖“虫”的行列,连附近的一些村庄老百姓听说大史村有“黑色的小虫”能卖钱也纷纷前来参加,自然也都有收益,据大史村年长者反映:当年“挖这黑色的小虫”,确实拯救了大史村一带的老百姓。这种济人于危难之时的现象,打那以后就再没有出现过,即使有也很稀少,不信你去挖挖看!
  辉县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