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辉县市高庄乡火岔沟宋代墓志铭的发现
发布时间:2011-7-1 8:59:53
高庄乡火岔沟宋代墓志铭的发现
    2006年7月4日上午,我与王长新、李桂生应火岔沟支部书记李秀富之邀,前往火岔沟参观、浏览。
李书记亲驾轿车,我们四人一路有说有笑来到火岔沟一个名叫大墓掌的自然村。李书记刚说过“大墓掌”这个村名,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就追问是哪三个字?只听李书记回答说:“大小的大,坟墓的墓,手掌的掌。”我们一下来了兴趣,继续询问:“既然叫这个名字,说明这里一定有个古墓!”“不仅有古墓,还有一块碑呢。”“碑在什么地方?”“就在村里一条小道旁边树下。”于是,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将其作为首选目的地,在相互答对中由李书记缓缓开车前行。曲曲弯弯之后,便在一条小道路旁停下。随着他手指的方向, 我们看到了一块二尺见方的青石平放在几块石头上。“哦,原来是一块墓志铭。” 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开门下车,蹲下就看,只见上面字迹清晰,文曰:
    宋故鲁国孔府君墓志铭并序
    承奉郎守太常丞权判尚书刑部兼权判光禄寺骑都尉赐绯鱼袋杜 撰。
    内殿崇班骑都尉段绰书。
    朝散大夫守司农少卿知冀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柱国赐紫金鱼袋鲁有开题盖。
    君姓孔氏,讳宗尧,字公明,卫州之共城人。曾大文光远不仕,大父载赠光禄少卿,父叔詹光禄卿,母仁寿县君李氏。君少有文思,颖悟蚤发。及长,颇富诗书,问学以道,发其材将沛然至于成,而不幸以死矣,悲夫!故光禄哭之而哀,非特父子之私也,朋友故旧闻而相吊悼惜之,非特雅游之恩也,盖有道在鄢耳。始,君三就试进士皆不中,光禄怜之。时为尚书员外郎,谓曰:“将入任子之令子,盍受诸?”君谢曰:“愿卒所志,即有恩请以归仲。”光禄为多其有义。光禄所莅,沿辄有闻,抑有助云。光禄之为嘉州也,君侍行,卒于官舍,寔嘉 之元正月十八日也,享年二十八。君事光禄尤以孝谨闻,君子至今犹称之。娶王氏,太常少卿讳淑之女。后君二十四年而卒。以元丰三年六月五日举合 于县之重门乡金张村之原,从光禄之葬也。子:另一人耆年,卫州司理参军;女三人,长夭,次归上党令吴传规,亦蚤卒,次归三班奉职段结。孙女一人,今亡。初,王夫人既寡而少,家人将夺其志,夫人惟不忘君之恩义,不顾行,卒与之同穴。而耆年承学亦克有立。此亦少见其行于妻子者。铭曰:
疾革矣,不反席,而亡命啬矣。可控引以长体魄,以复其阴精魂,以返诸阳,归其无有云何伤。惟望渥洼之奇产兮,不以骖天子之 黄,怀猗兰之幽正兮,不充发乎林中之香,身不 于一命兮,誉不出乎一乡,嗟乎其无有兮,以是而难忘。
                                        
    事后,问及博物馆蔡海玉等同志,都说这是首次发现。待是年秋末冬初时节约请蔡海玉去现场拓片时,蔡还说:“这是块墓志铭,必然还应有一块墓志盖,”经询问果在一户农家院内发现实物。上有隶书“宋故鲁国孔府君墓志铭”十个大字。
    深究铭文,笔者认为,除却其书法艺术价值,起码可以印证重门确系魏晋以降,直至宋时还是古共之西的历史重镇。为研究重门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2005年冬,笔者在撰写《初探重门文化》一文时,在论及《重门疑惑》时就曾推测:“重门城决不仅仅是一座宫城(齐王宫),而应该还有其外城,起码在宫城之外,还有一定规模的民居。……基于这种推测,重门城决不等同于齐王宫,而应该是曹魏时期,古共之西一个具有相当建筑规模的重镇。”同时,基于这种推测,又进一步结论:“齐王宫应是重门城中一座宫城,或者说齐王宫外一定伴有相当规模的民居。这无疑涉及曹魏时期重门城的规模、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地位。”由于资料匮乏,笔者只是引用案头《中国古都研究?相州的历史地位》一书中关于“‘太行山东麓自南而北一连串的山前占地,却为人们南来北往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通道,所以这条道路自古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论述,进而断言说:‘也人我们猜测重门是这条古代驰道(也有人称为京都洛阳至邺的御道)上的一个重镇提供了间接的依据和信息。’”尽管之后,笔者从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处借到《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一书,并从“黄淮海平原的陆驿”一节中发现:“黄淮海平原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早形成的道路是沿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在孟津渡黄河,沿太行山麓东北行,经孟县—焦作—新乡—安阳—邢台—正定—保定——涿州—北京。”的一段论述,已为我们前面的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觉还差些实物方面的证据,刚好铭文中说及墓主孔宗尧与妻“合 ”一事中有“卫州之共城人”,“县之重门乡金张村之原”等字样,这不就是明显的物证吗?这足以证明及至宋代,重门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位的驻地,况且又辖及高庄附近之金张村,就更可以说明,与魏晋时隔800年的重门在宋时仍很繁华。联系道光《辉县志?碑碣志》宋代“石香炉座”有:“在县西南40里之乐村(今西岳村)。”,“高三尺许,八面。……”“庆历五年(1045)里人郭用等制……”“后书重门乐村。则乐村之名,自宋代已然,其系于重门下者,殆重门所管也。”的记载,就更能说明重门在宋时不仅繁华,同时还是一个很大的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孔宗尧墓志铭文中的“嘉 元年(1056)”,包括合 的“元丰三年(1058)”比及“石香炉座”之铭文中“庆历五年(1045)”也不过只是晚了35年时间,辖区之东北及至金张(章)村,西南至现在的冀屯乡岳(乐)村,从今天的区划来说还要跨越赵固乡辖区,所以足见其大,而且加之时间相对较长,也证明重门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如果重门不是宋代及其以前古共之西的繁华乡镇,那才简直不可思议,恐怕完全可与薄壁、赵固、峪河等历史名镇媲美,称其就是当时的孟庄,怕也未必过分。试想60年代号称辖及72个大队的赵固公社也未必能与之争雄。
    但愿重门已经逝去的辉煌,能为研究辉县文化,乃至中原文化,并开发利用增添新的光彩。
    辉县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