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穆青情系辉县(一):初识辉县
发布时间:2011-6-28 11:18:28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几十年如一日情系辉县,情系辉县山区人民,时刻把山区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近30年间,穆老曾多次专程来辉县采访。他几乎跑遍了辉县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与这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辉县治山治水、筑路造田大大小小的百余个工地,都有他的足迹。辉县的劳动模范、基层干部以及平民百姓都熟悉他的音容笑貌。
  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我国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的时候,穆青在国务院的生产会议上,看到“全国大乱,辉县大干”的演示文稿,他眼睛一亮,如看到阴云罅隙中闪出一束阳光,立马带人马奔赴太行山麓。也从此,他与辉县人民解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1973年12月15日,风雪太行,滴水成冰。在一座破庙改成的招待所的简陋房间里,穆青第一次见到“山里农民形象”的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就一下子喜欢上他。两人守着红彤彤的炉火彻夜谈心。这时的郑永和正领着辉县人民为改变穷困面貌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造田、修路、建水库。他遇到了穆青。按他的话说,他俩是“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彼此肝胆相照。
  话题是从辉县人成群结队到豫南背红薯谈起的。郑永和说:“我是生在辉县,长在辉县,从逃荒要饭,打过游击。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为的啥?不就是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现在看到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心里有愧呀!辉县人成群结队到豫南背红薯干,影响了交通,混乱中轧死了几个,老百姓就为了吃饱肚子呀!”郑永和声音哽咽了。这一番话像太行山放炮炸石一样震撼着穆青的心。
  “乡亲们见我,不客气:咱们卖柴火在一起,打游击在一起,如今你们坐上了小汽车,俺们在山里没有路,连小独轮车也推不上;没有饭吃,连水也喝不上。共产党只解放你们了?这话比扇我几巴掌还难受呀!我们开常委会讨论,我流泪了,是惭愧的泪。我说,把官架子放下吧,年年作计划,年年是空话。空喊了几年,还是人吃不饱,水喝不上。看看咱啥脚印?一年没经验,二年有教训,三年有水灾,四年有旱灾,五年上当了,六年受骗了,七年八年你还推给谁?你就光荣、正确、伟大啦?只有苦干,不能苦熬。苦干有奔头,苦熬没有头。”
  郑永和的这番话早已使穆青热泪盈眶。这山里汉子使他想起了焦玉禄。听了郑永和的计划,他激动地说:“你们干得对。穷,要变,就得实打实干。你们在前面干着,我们新闻单位支持你们!为人民办好事就不要怕。最终人民会记在心里,历史会做出鉴定的。”
  他们直谈到夜阑更深。翌日一早,穆青就跟老郑下乡,看他们在洪州乱石滩造出万亩良田。放炮炸石声和热气腾腾的劳动场景使穆青热血沸腾。郑永和与辉县人民的精神给他深刻的启发。他留下两个年轻记者陆拂为和陈大斌同群众一起劳动,搞调查研究。工地上到处传递着这句话:“北京新华社来了一个领导,是打毛主席身边来的,他说咱干得对,咱要坚持下去!”也从此,穆青就与辉县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了。
  70年代中期,穆青四上太行山,看辉县的全国山区绿化典型,看全国最长的公路隧道通车,参加庆祝通电典礼,他还带着记者抬土搬石头,与辉县人民同甘共苦。他们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写出了一系列报道,如《大地生辉》、《鸡冠峰上的两代人》等通讯,将辉县推到世界面前。穆青也成了辉县领导理论班子的参谋和顾问。
辉县市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