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春秋名贤高柴与古共城文明乡俗
发布时间:2011-6-28 11:04:23

    高柴,字子羔,春秋时期共国(今辉县市)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东关为其故里。高柴身高不过五尺,小孔子三十岁。他见地上爬着的虫子不会踩死,生长的草木不会毁坏,走路稳妥,待人忠厚,办事稳重,孝待双亲。老母归天,泣泪如血,服丧三年,很少进食,乡人感动,路人动情。在孔门学习出师后,他曾出任过后(今山东东平县)、成(今山东宁县)等几个地方的官吏,他的仁爱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来,子羔在卫国当刑狱官时,有一士卒犯了罪,被依法用刑治罪。不久,蒯 在卫国都城造反,子羔不得已外逃,赶到城门时,恰是被依法治罪的士卒在守门,这位士卒见是子羔,急忙对他说:“这里的城墙有个缺口,你就从此逃出去吧。”子羔说:“君子不逾墙。”士卒听了说:“那边有个墙洞。你从那里逃出去吧。”子羔说:“君子不入洞。”士卒急得没有办法,忽然想起附近有一密室,这才让子羔躲了进去,等到暴乱的兵卒过去后,守门的士卒才松了口气,说请子羔从密室出来,说:“没有危险了。”子羔对士卒很感激,说问:“ 我依法治了你的罪,今天我有了难,正是你报怨的时候,反而为我外逃想了三次办法,这是为什么?“士卒说:“你依法惩治我,是我罪有应得,当时你治我的罪,你心里也很难过,你为国家没有私心,天生君子,其道理一样,所以我不能报怨。”
    此事很快让孔子知道了,孔子感慨地说:“好呀!”依法办事是做地方官的准则,思仁厚则为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弟子们应该以柴为榜样!孔子还常夸柴愚,意思是智不足而厚有余。因柴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故而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因其是共人,到唐朝时被追封为共伯,到宋朝时被追封为共城侯。
    时至清乾隆十年(公元1754年)仲夏,辉县令文兆爽,在东关街北创建高子祠,并亲撰《创建高子祠》碑文。高子祠占地十亩,一进三院,分间九区,旁筑围墙,中砌引道,树松植柏,规模宏大,并有祭田三十亩,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县令率僚属绅士祭拜。祠前街边后竖有八尺高的“子羔故里”石碑。
    从春秋到现在,高柴的孝贤仁爱,形成了古共辉县市文明乡俗,他不公是辉县市第一乡贤,也是中华春秋之名贤。

辉县市委统战部 供稿